眼瞅着美国要对医药产品开征新税,全球的制药行业,尤其是欧洲的制药行业,正遭遇一轮全新的调整。
特朗普正在逼着跨国药企重新审视全球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在美国的投资。而这个老牌的药业重镇——欧洲,已经遭遇了不小的冲击。
欧洲之前可是全球药品消费的头号市场,这也让瑞士这个中立的小国,成功跻身全球药业的中心之一。
到了2022年,瑞士制药行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5万,这可占全国劳动力的5.4%呢,毕竟瑞士的总人口也就900万左右。
制药行业在瑞士的出口总额中占了40%,这可是瑞士最大的出口产品啊!随着美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瑞士对美药的出口比例也慢慢涨到60%了,占了大头,真是厉害!
到2024年,瑞士对美国的药品出口总额预计达到350亿美元,哎要是美国真征收25%的关税,那瑞士的制药企业可就得扛起至少87.5亿美元的关税,压得可不轻啊!
这,也是目前欧洲制药企业普遍感到忧虑的一个现状。
瑞士的制药大佬罗氏和诺华已经放话,要在美国加大投资,金额可达到数十亿美元。虽然他们没直说这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有啥关系,可看得出,欧洲的药企们是想趁机消除特朗普对欧洲药品加税的念头。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像罗氏和诺华这类欧洲老牌药企,正在积极将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搬到美国。
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正如瑞士制药行业协会的老大雷内·布霍尔策所说的:
“眼下要搬迁生产基地,几乎是不现实的。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得搞定各种审批手续,等真建好、投入生产,起码也得五到十年。”
即便如此,瑞士的制药公司还是开始向美国迁移。这个过程所承受的成本、生产力的降幅和利润的减少,无疑都是相当惨重的损失。
显然,他们的选择也不是太多。即使没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欧洲的制药公司也会慢慢选择离开欧洲。
近些年,欧盟在制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是越来越差了。从2010年到2022年这十多年来,欧洲的制药研发花费虽然每年都增长个4.4%,从278亿欧元涨到462亿欧元,但美国的年均增幅更牛,达到了5.5%。而中国的增速简直是逆天,竟然有20.7%!
欧洲的药企普遍觉得,官僚主义真的太严重了,这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说,药品审批的时间漫长、流程繁琐,再加上合规要求简直是过于严格,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
相对来说,中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其实是最强的。
可不嘛,企业转移的因素那可真不少。有些药企在中国的出口比例相当高,甚至中国就是他们的主要出口市场,所以他们这时候就会考虑往中国走。
比如说罗氏和诺华,这俩公司的主要出口市场就是美国,所以他们最后选择去美国,这事儿也算正常。
本月6号,欧洲最后一家关键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商雅赛利制药宣布关闭了它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最大工厂,部分生产线搬到了中国,欧洲业务只留在布达佩斯。
这家企业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欧盟对药品涨价的态度太消极,同时又不愿意多提供补贴,结果导致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真是愁人啊。
为了让企业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活下去,没办法,只能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去。
选中国而不是美国,主要是因为这家公司的80%以上的生产原材料都得自中国,话说回来,欧洲那边用的药物原材料也是85%来自中国的。
中国的供应链显然比美国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何不少欧盟的药厂会考虑把自己的生产线搬到中国去。
问题来了,虽说中国给这些企业提供了主要的生产原料,但美国才是它们的核心市场,这让很多企业在选择上犯愁。
可以肯定的是,呆在欧盟里,结果无疑是死路一条。而且,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升温,药品消费也是逐年上升,未来美国在药品消费市场的霸主地位能不能稳住,真不好说。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像抗生素这样的常规药物。
强效止痛药这类成瘾性药物,美国的消费量一直居于全球首位,大家对现在的情况都是有目共睹的…
